這麼有衝擊的劇情,又在大時代動盪之際,觀看的心情決不輕鬆,但我在影片中看到宗徒們的影子,勞勃狄尼洛的角色像伯多祿宗徒,他知錯回頭,悔改並尋求天主。有行動力,有熱情,也有衝動。但又像保祿,從為利益擄人,如助紂為虐,衝冠一怒為紅顏,擊殺親弟弟。而後如贖罪般,駝重物苦行,及接受信仰,到最後為保護原住民而致命!
至於Fr. Gabriel,心中永遠有愛和平安,為主工作,攀爬瀑布,深入土著,面對敵人砲火,無懼無悔,甘願犧牲,完全以和平面對,如主愛的那個門徒。
那首Gabriel’s Oboe,雙簧管吹奏, 好像故事的開始已經預告結局,優美的音符在天際飛揚,導向天鄉,天父的懷抱。片尾划船離去的孩子,是信仰的種子。Gabriel’s Oboe 給了靈魂的安慰。」
Read more
強與弱
相信許多人看了 Santa Clara 教友 Joseph 介紹的電影 The Mission,心情都會非常沈重。矛盾的是又覺得結局並非悲劇。這話怎麼說呢?
The Mission (台灣及中國譯為「教會」,香港譯為「戰火浮生」)攝於 1986 年。並非一部宗教影片。故事的背景是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西葡馬德里條約生效之際,西班牙殖民當局轉讓傳教場地予葡萄牙殖民當局而發生的。由於片中情節與耶穌會神父和天主教教會有密切的關係,對有信仰的觀眾來說當會自然地把信仰與影片內容接上軌。片中不少哲理及宗教道理均可發人深省。故事的結局亦允許觀眾自由發揮。
拍攝地點鄰接世界知名的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s,當地語意為「大水」),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介於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之間,為馬蹄形瀑布;現已成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一部分。這個瀑布實為一組瀑布群,由 275 股大小瀑布組成,氣勢磅薄浩蕩,佔地廣闊。已有六部國際電影(包括香港在 1997 年拍攝的「春光乍洩」)以這條瀑布拍攝取景。
電影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奴隸販子 (稱他為 M)和一位耶穌會神父(稱他為 G)。
電影中有許多強烈的對比:滂沱奔馳的瀑布與音色柔和的雙簧管、凶狠無血性的奴隸販子 M 與冷靜虔誠的耶穌會神父 G、貪婪又只顧謀利的殖民地官員與純真樸實的原住民、左右為難的主教與他必須面對的種種選擇等。尤其令人深省的是影片中富啓發性的對話。電影中「強」與「弱」的對比不但顯現在大自然中,亦表現在人性內。
澎湃奔騰的瀑布,震耳欲聾。但當 G 神父吹起音色輕柔的雙簧管時,不但清晰可聞,瀑布震耳的聲浪反成了幕後的配音。這個場景讓我覺得在祈禱時,天主的聲音就像雙簧管,周邊的環境就是大瀑布。若誠心要與天主傾談,即便周有多大的雜音,還是可以聽到天主輕柔的回應。
M 因具貴族的背景,弒弟後不用坐牢,卻深受內疚的煎熬。G 神父為了要幫助 M 擺脫心中枷鎖,用激將法使 M 隨他到瀑布附近的叢林贖罪。在那兒,M 漸被純樸的原住民感動,更被 G 神父給他的聖經開了竅 – 發現愛的重要。他從一個冷漠無情的人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耶穌會神父。愛的轉化力量由此可見!聖保祿宗徒在格前第十三章用整整一章詳細闡述愛的功力:愛:超越一切,愛:是諸德的靈魂,愛:永垂不朽!最後,為了保衛原住民免受葡萄牙政府奴役,M 甚至像耶穌救贖我們一樣,寧願為原住民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個奴隸販子由「強」變「弱」,又由「弱」變「強」,與看起來一向「弱」的 G 神父,高舉聖體光座,領著原住民一起抵抗葡軍砲火時所表現的和平的「強」,孰強孰弱?
赴叢林途中,M 背著沉重的盔甲艱苦地在峭壁攀崖時,一位年輕神父忍不住問 G 神父那儍子到底要背著那些傢伙多久時,G 神父回答説:「天知道。」(“God knows.”)。這個回應絶不是一般消極的「天知道」,而是「天主才知道」。G 神父是替M 為贖罪而做的「蠢事 」全心奉獻給天主。對這種幫不上忙的事,G 神父只有交給天主。只有祂才知道 M 何時會有他自己的選擇,從而得到解脫,得到重生。想想我們自己,不也該把自己控制不了的憂慮等等奉獻給天主嗎?沒有了憂慮這個負擔,我們才能全心全意地愛天主,不被煩惱妨礙與天主的接近。另一個值得推敲的對白也順便在這兒提一下。主戰的 M 神父出發對抗葡軍之前,想要得到G 神父的祝福。G 神父説:「不行。如果你是對的,天主自會祝福你。如果你是錯的,我的祝福則毫無意義。」天主從不勉強或命令我們做任何事,祂一向讓我們做全權選擇。不過,我們也不能忽略那隨之而來的「選擇重擔」- 我們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葡萄牙殖民地官員堅持使用奴隸制度,反對者必須離開家園;主教決定為所謂的大局而暗許葡軍炮火攻打原住民;已為神父的 M 主張用武力為毫無實力的原住民誓死抵抗; G 神父則高舉聖體光座與原住民步出聖堂和平抗議。種種情況正如目前美國因警察殺害非裔罪犯而引起的遊行一樣。初期的遊行演變成趁機掠奪,破壞、放火;但後來由十九歲學生發起的遊行示威反而和平穩定,還導至警方支持示威者。孰強孰弱?耶穌説:「⋯ 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 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瑪 5:39-40)耶穌教導我們的究竟是「強」還是「弱」呢?
最後,雖然所有的神父都死了,雖然原住民不是被抓去當奴隸便是死了,卻尚有幾個孩子倖存生還,划著竹筏緩緩遠行。
孩子代表生命,代表未來,代表希望,代表理想。所以電影的結局不是悲劇,是要觀眾琢磨那隱藏著的蓬勃生機。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是悲劇嗎?是弱者的表現嗎?答案顯而易見!
http://mpccc.com/04newsletter/newsletter23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