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鸣
经典电子书|灵修音视频
慕道音频
正视人生的信仰 - 徐锦尧神父
灵修视频
灵修系列课程 - 王华萍修女
(来源: 使命与复兴)
中华圣母 为我等祈









求救炼灵歌:圣母玛利亚,我们呼求你, 你的圣子 如今已离世, 他的一生从未离 你的护佑, 如今更需你的 恳切转求。 呼求仁慈的天主,停息义怒, 恳求吾主耶稣,仁慈恕宥。 天上圣人圣女们,普世圣教会, 诸圣相通功,共同祈祷, 依赖主耶稣十字架 圣母无染原罪, 赏赐炼狱众灵魂 早出囹圄。 //呼求仁慈的天主,停息义怒, 恳求吾主耶稣,仁慈恕宥。//
「全心信賴 步步體會」分享
Jenny
Cecilia
Christina
Jenny
這麼有衝擊的劇情,又在大時代動盪之際,觀看的心情決不輕鬆, 但我在影片中看到宗徒們的影子,勞勃狄尼洛的角色像伯多祿宗徒, 他知錯回頭,悔改並尋求天主。有行動力,有熱情,也有衝動。 但又像保祿,從為利益擄人,如助紂為虐,衝冠一怒為紅顏, 擊殺親弟弟。而後如贖罪般,駝重物苦行,及接受信仰, 到最後為保護原住民而致命!
至於Fr. Gabriel,心中永遠有愛和平安,為主工作,攀爬瀑布, 深入土著,面對敵人砲火,無懼無悔,甘願犧牲,完全以和平面對, 如主愛的那個門徒。
那首Gabriel’s Oboe,雙簧管吹奏, 好像故事的開始已經預告結局,優美的音符在天際飛揚,導向天鄉, 天父的懷抱。片尾划船離去的孩子,是信仰的種子。 Gabriel’s Oboe 給了靈魂的安慰。」
Read more
Cecilia
戰火浮生
五月廿四日,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 Derek Chauvin 執法時,以膝蓋壓住非裔 George Floyd 咽喉 8 分 46 秒,導致 Floyd 死亡。刀口劃在美國歷史最傷痛的黑白種族問題上。示威抗議擴及全球,和平抗議走調,美國街頭暴動引發無理性掠奪,警車被焚毀、商家玻璃被砸碎,商品遭洗刼一空。五月卅日,在聖神降臨前夕,新冠肺炎仍如火如荼地施虐中,美國死亡人數剛突破十萬大關的悲慘里程碑。好像新冠傷害力道還不夠,在最人心惶惶的時候,再加碼美國首次經歷的宵禁。
就在這時,會長戴莉發出 Santa Clara 教友邀請分享電影 The Mission 觀後感。電影很長,有兩個多小時;準備時間很短,接到通知時只剩下廿四小時不到。而且一般來說,與傳教有關的電影在劇情上都是令人心情沈重的,徘徊在看與不看的選擇中。
在群聊中,知道乖寶寶苗麗和 Christina 已經開始看了。加上非常時期,實在渴望能跟有同樣信仰的人多接觸,也就勇敢地按鍵看這部 1986 年拍攝的電影。沒想到找到了亂世心靈存放之所。
電影描述十八世紀天主教耶穌會神父深入南美叢林向原住民傳教。歷經各種艱辛,終於深入民心,使純樸的村民皈依信仰;卻因政治替換,該地由西班牙殖民變成葡萄牙殖民。葡萄牙人認為耶穌會所建立的平等社會有礙其奴隸制。如果要維持信仰,傳教士與原住民就要離開傳教地 – 原住民的家園。信就要信到底的原住民決議反抗。在對抗中,主戰的門多薩神父與主和的彌額爾神父在聖體光的照耀下,分別犧牲在軍隊炮火中。諷刺的是,軍隊開火前,為了抵擋良心的不安,還先畫了十字。
電影中最觸動我的是,主戰的門多薩神父(Robert De Niro 飾)原是以捕捉原住民,販賣給西班牙統治者謀利的人口販子。因未婚妻愛上他的弟弟,手刃親愛的弟弟。雖未被判罪,卻遭受良心譴責,失去求生意志。彌額爾神父(Jeremy Irons飾)邀請他深入叢林為原住民服務贖罪。門多薩背上他在世上最寶貴的戰盔,艱難地在瀑布中攀爬峭壁以進入與世隔絕的原住民部落。為保護他的安全,彌額爾神父砍斷他套在脖子上拖戰盔的繩網,門多薩二話不説,又撿回來套在脖子上,繼續拖。
原住民酋長來迎接兩人時,一眼認出了門多薩是殘忍捕捉族人的人口販子;又見他都自身難保了,還背著一大包戰盔,快刀斬了他的累贅。當戰盔隨腳下激流而去時,門多蕯明白他的執著是束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更重要的是他感覺到族人並沒有因他的過犯與他對立,反而得到族人的原諒並接受;長笑之後,流下感動的眼淚。族人的良善寛仁,幫助他原諒了自已,得到救贖。門多薩被族人完全沒有城府的愛心感動,問彌額爾神父他可以為族人做什麼事。彌額爾神父交給他一本聖經。他在山澗溪旁,一字一句的讀出
「⋯ 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格前 13:2-3)
「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説話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幾時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格前 13:11)
門多薩從聖經上了解,族人純樸無瑕如同孩子般純淨的愛是天主教導信、望、愛三德最重要的德行,而他是最受益的人。明白了天主在他身上所行的一切,他從一個人口販子,和因一時嫉憤殺了親弟弟的待罪之人,發願成為耶穌會神父。
梵蒂岡代表紅衣主教阿爾塔米拉諾親訪原住民部落,試圖做出耶穌會是否能繼續在當地傳教的決定 – 也就是後來致使兩位神父決定與村民共存亡的關鍵時,當地殖民官員對以天籟演唱聖詩的原住民兒童脫口說出「不過是會唱歌的野獸」。對比於兩百七十年後的今天,在號稱文明大國的美國,依舊似曾相識。最後為了保全耶穌會能繼續在歐洲傳教,紅衣主教決定犧牲南美的耶穌會。
劇終前紅衣主教阿爾塔米拉諾自省説:「世界變成這樣,是我們造成的;而這後果⋯是我的決定造成的。」他的另一番話「神父死了,我還活著。但事實上,我卻是那個死去的人,而他們還活著。亡者的精神與世常存。(the spirit of the dead willsurvive in the memory of the living)」強烈印證耶穌所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 11:25-26)
劇終,銀幕打出若望福音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絕不能勝過他。」(若 1:5)。今日黑暗的威脅,已不是聖經遙遠抽象的形容,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實版。在亂世中,如何面對紛擾的事及無所依歸的心,天主是不是已經給了答案?
http://mpccc.com/04newsletter/newsletter232.pdfChristina
強與弱
相信許多人看了 Santa Clara 教友 Joseph 介紹的電影 The Mission,心情都會非常沈重。矛盾的是又覺得結局並非悲劇。這話怎麼說呢?
The Mission (台灣及中國譯為「教會」,香港譯為「戰火浮生」)攝於 1986 年。並非一部宗教影片。故事的背景是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西葡馬德里條約生效之際,西班牙殖民當局轉讓傳教場地予葡萄牙殖民當局而發生的。由於片中情節與耶穌會神父和天主教教會有密切的關係,對有信仰的觀眾來說當會自然地把信仰與影片內容接上軌。片中不少哲理及宗教道理均可發人深省。故事的結局亦允許觀眾自由發揮。
拍攝地點鄰接世界知名的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s,當地語意為「大水」),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介於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之間,為馬蹄形瀑布;現已成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一部分。這個瀑布實為一組瀑布群,由 275 股大小瀑布組成,氣勢磅薄浩蕩,佔地廣闊。已有六部國際電影(包括香港在 1997 年拍攝的「春光乍洩」)以這條瀑布拍攝取景。
電影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奴隸販子 (稱他為 M)和一位耶穌會神父(稱他為 G)。
電影中有許多強烈的對比:滂沱奔馳的瀑布與音色柔和的雙簧管、凶狠無血性的奴隸販子 M 與冷靜虔誠的耶穌會神父 G、貪婪又只顧謀利的殖民地官員與純真樸實的原住民、左右為難的主教與他必須面對的種種選擇等。尤其令人深省的是影片中富啓發性的對話。電影中「強」與「弱」的對比不但顯現在大自然中,亦表現在人性內。
澎湃奔騰的瀑布,震耳欲聾。但當 G 神父吹起音色輕柔的雙簧管時,不但清晰可聞,瀑布震耳的聲浪反成了幕後的配音。這個場景讓我覺得在祈禱時,天主的聲音就像雙簧管,周邊的環境就是大瀑布。若誠心要與天主傾談,即便周有多大的雜音,還是可以聽到天主輕柔的回應。
M 因具貴族的背景,弒弟後不用坐牢,卻深受內疚的煎熬。G 神父為了要幫助 M 擺脫心中枷鎖,用激將法使 M 隨他到瀑布附近的叢林贖罪。在那兒,M 漸被純樸的原住民感動,更被 G 神父給他的聖經開了竅 – 發現愛的重要。他從一個冷漠無情的人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耶穌會神父。愛的轉化力量由此可見!聖保祿宗徒在格前第十三章用整整一章詳細闡述愛的功力:愛:超越一切,愛:是諸德的靈魂,愛:永垂不朽!最後,為了保衛原住民免受葡萄牙政府奴役,M 甚至像耶穌救贖我們一樣,寧願為原住民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個奴隸販子由「強」變「弱」,又由「弱」變「強」,與看起來一向「弱」的 G 神父,高舉聖體光座,領著原住民一起抵抗葡軍砲火時所表現的和平的「強」,孰強孰弱?
赴叢林途中,M 背著沉重的盔甲艱苦地在峭壁攀崖時,一位年輕神父忍不住問 G 神父那儍子到底要背著那些傢伙多久時,G 神父回答説:「天知道。」(“God knows.”)。這個回應絶不是一般消極的「天知道」,而是「天主才知道」。G 神父是替M 為贖罪而做的「蠢事 」全心奉獻給天主。對這種幫不上忙的事,G 神父只有交給天主。只有祂才知道 M 何時會有他自己的選擇,從而得到解脫,得到重生。想想我們自己,不也該把自己控制不了的憂慮等等奉獻給天主嗎?沒有了憂慮這個負擔,我們才能全心全意地愛天主,不被煩惱妨礙與天主的接近。另一個值得推敲的對白也順便在這兒提一下。主戰的 M 神父出發對抗葡軍之前,想要得到G 神父的祝福。G 神父説:「不行。如果你是對的,天主自會祝福你。如果你是錯的,我的祝福則毫無意義。」天主從不勉強或命令我們做任何事,祂一向讓我們做全權選擇。不過,我們也不能忽略那隨之而來的「選擇重擔」- 我們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葡萄牙殖民地官員堅持使用奴隸制度,反對者必須離開家園;主教決定為所謂的大局而暗許葡軍炮火攻打原住民;已為神父的 M 主張用武力為毫無實力的原住民誓死抵抗; G 神父則高舉聖體光座與原住民步出聖堂和平抗議。種種情況正如目前美國因警察殺害非裔罪犯而引起的遊行一樣。初期的遊行演變成趁機掠奪,破壞、放火;但後來由十九歲學生發起的遊行示威反而和平穩定,還導至警方支持示威者。孰強孰弱?耶穌説:「⋯ 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 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瑪 5:39-40)耶穌教導我們的究竟是「強」還是「弱」呢?
最後,雖然所有的神父都死了,雖然原住民不是被抓去當奴隸便是死了,卻尚有幾個孩子倖存生還,划著竹筏緩緩遠行。
孩子代表生命,代表未來,代表希望,代表理想。所以電影的結局不是悲劇,是要觀眾琢磨那隱藏著的蓬勃生機。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是悲劇嗎?是弱者的表現嗎?答案顯而易見!
http://mpccc.com/04newsletter/newsletter232.pdf